行业动态

聚焦行业动态,洞悉行业发展

石墨化炉的冷却方法简析
发布时间:2021-10-07   浏览:3513次

  石墨化炉的冷却方法

  石墨化炉在运行中,炉温达2300℃以上,导电电极与炉芯连结的一端就是在这样的高温下进行工作。导电电极的另一端与铜母线相连接,这就要保证与铜板的连接处的温度要低于铜板的融化温度,同时,因导电电极裸露在空气中,必须在低于氧化温度下工作。为此,一定要进行强制冷却。目前基本有两种冷却方式。

  1、直接淋水冷却:

  以钻孔水管横架于导电电极上,浇水于导电电极及其与铜母线的连接处,使之冷却。这种直接冷却方式简单、方便,冷却效果好。缺点是,冷却水四溅,易对炉体渗水。而且这种方式需要安装一泄水槽,水槽易阻塞,不及时处理,槽内水就容易渗入炉内,喷淋水也容易渗入炉内,使炉子的寿命周期缩短,同时易使炉内产品氧化。另外,在北方,冬季水槽四周容易结冰较多,不易处理。

  2、直接内冷:

  在导电电极镗孔后直接用丝堵堵上,再接上一长一短两根水管,让水直接流到电极的圆孔后再排出,从上述意义讲,人造石墨只能称作一种“多晶石墨”。不过这种“多晶石墨”已具备了理想石墨的基本特性。

石墨化炉

  3、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在金刚石的晶体结构中每个碳原子与相邻的四个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呈正四面体配位,属于等轴晶系,金刚石是典型的原子晶体,金刚石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金刚石不导电,导热性也很差。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1000℃时,金刚石转变为石墨结构,在空气中加热到780℃左右会燃烧而生成二氧化碳。使用纯度较高的人造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可以获得人造金刚石,但是这种人造金刚石的颗粒比较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易将水系统做成全封闭或半封闭系统,不会向炉内渗入。因为可以不用泄水槽,从而,用此方法的厂家,多把水系统做成半封闭系统。缺点是:冷却效果不如直接淋水冷却,对水质要求较高,严禁缺水。否则炉头温度升高,再忽然通入冷水,易产生水爆,十分危险。

  石墨化炉侧墙分固定墙和活动墙

  固定式侧墙一般采用耐火砖砌筑,每隔一定间隔都要留一排气孔,以使送电过程中炉芯内的烟气能顺利排出。使用耐火砖做侧墙,保温效果好,使用寿命也稍长,但造价较高。

  活动式侧墙是由水泥、粘土、耐火砖碎块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墙上留有排气孔。使用时将活动侧墙吊放在炉两侧、由槽钢做成的柱子间。活动式侧墙的优点是经济、省工,且冷却炉子时方便。缺点是不耐机械冲击和热冲击,以及破损不能修补等。

  此外,现在还出现了下半部为固定式,上半部为活动式的混合型侧墙,兼顾了两者的优点,使用效果比较理想。槽钢(或铸铁支架)主要起固定侧墙的作用。通电炉芯由被加热的产品和中间填充电阻料组成。通电后炉体有一定的热胀力。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推荐

19 September 2022
石墨化炉在针状焦材料发展中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石墨化炉在针状焦材料发展中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石墨化炉在针状焦材料发展中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石墨化炉热处理过的针状焦作为一种新型炭材料,因其易于石墨化、电导率高、价格低廉、灰分低等优异特性,逐渐成为一种优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wu,且已占据日本近60%的市场.近期,国内在针状焦的生产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实现了规模生产,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较少.  一般软炭(如沥青焦、石油焦等)经过2500?3000℃的石墨化炉热处理后,会转化为石墨结构,但该过程极其复杂,既涉及石墨微晶在径/轴向的有序排列、晶界的消失、晶体界面处C-C六圆环的形成、晶体的生长,还涉及石墨层边界处不饱和碳原子的催化反应、碳原子或气体分子的热震动、石墨微晶的各向异性特性、石墨层层间的范德华力等微观热力学或动力学行为.目前,热处理温度与材料石墨微晶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巳得到系统研究,而石墨化机理的基础研究较少.本工作以煤系针状焦为原料,在分析热处理温度对针状焦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针状焦的石墨化机理及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极性能和储锂机制.  将煤系针状焦机械粉碎后,用。45岬筛网进行筛分,置入炭化炉,先以5°C/min的升温速率分别升温至700P、1000°C,1500°C,并标记为NC700、NC1000、NC1500;格样品置于高温石墨化炉,先以15-C/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500℃,再以7°C/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250℃、2800℃并恒温30tnin,降至室温后得到石墨化样品,相应标记为NC2250、NC2800。  在1500-2250℃的高温石墨化炉石墨化过程中,体系获得更大的能量,在表面能以及大兀健的作用下,石墨微晶沿轴向发生平行排列;同时,体系中碳原子的热震动频率增大,平行于平面网格方向的振幅增大,使得晶体平面上的位错线和晶界逐渐减少,并放出潜热。  随着石墨化炉石墨化温度的继续升高,碳的蒸发率以指数式上升,这时体系中充满各种碳原子或气体分子,且石墨微晶在径向的间距接近分子水平;在石墨层边缘碳的自催化以及界面能的推动力作用下,各种游离的碳原子与相邻石墨微晶的边缘碳发生反应,形成C-C六圆环;在范德华力作用下,石墨层的“褶皱”消失,并趋向平面结构,终形成三维有序的石墨化针状焦。针状焦经过2800℃的高温热处理后,终逐步转化成三维有序的石墨结构。